文明创建
三下乡|“兴新向农”实践队赴霞浦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
来源:航海学院   作者:林伟锋   发布时间:2023-07-16 22:50:15   浏览量:   打印本页
字号:

为体悟红色文化,为村民办实事,助力乡村振兴。7月12日至7月14日,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“兴新向农”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翁石光、陈聪海、赵敬的带领下走进三沙镇东山村、霞浦县长沙村开展以“兴智又兴志,赋能兴乡村”为主题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
重走初心足迹 寻觅来时之根

“兴新向农”实践队首赴三沙镇东山村开展乡村振兴活动,师生们实地参观了幸福之路展示馆、便民服务中心、村史室、畲族文化墙、儿童快乐家园、畲歌楼、村民休闲广场等,聆听村党支部书记钟祖钦声情并茂的讲解,感悟党和国家如何指引众多茅草房村落开展易地搬迁、脱贫致富的伟大实践,以及如何破解难题的艰辛历程和深厚的为民情怀,并深入学习了“四下基层”“四个万家”等优良传统和作风。同时,与三沙镇东山村村民委员会签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。本着相互协作、互惠互利、共同发展的原则,引导大学生自觉走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,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。

访问百强乡镇 擎画振兴蓝图

“兴新向农”实践小队随乡村志愿者走进霞浦长沙村,共同领略村庄美景,学习乡村文化。实践队首先参观了长沙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,了解了长沙村历史背景。近年来,长沙村充分挖掘本地移民文化、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,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振兴,积极探索“文旅+文艺+文创”乡村旅游发展模式,启动文化脱贫项目,从整村面貌改善着手,盘活村内集体旧仓库、租赁空置民房等,建起了乡村大讲堂、书苑、咖啡书屋、乡愁馆、诗歌馆、窑洞酒吧及田园综合体,用诗意文化打造美丽经济。同时,该村充分发掘内外文化资源,启动文化项目,引进了众多文化团队驻创,并借此将对传统农民进行文化素养培养,涌现出一批本地美术爱好者和创作者,有效提升了全村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,改善整村精神面貌。

普及急救知识 共建安全霞浦

近年来,霞浦县依托自身资源,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,充分发挥滩涂摄影、滨海旅游和历史人文等优势,加快旅游产业发展。随着旅客的增多,安全急救知识则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。在霞浦世纪铂金酒店中,“兴新向农”实践队为酒店员工开展了一场防溺水安全急救知识的讲座。实践队成员采用理论讲解与现场演示的形式,通过多媒体展示,为酒店员工详细介绍如何正确预防溺水,增强安全意识,普及急救知识。并通过现场演示人工呼吸、心肺复苏、外伤包扎等常用急救技能,使酒店员工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安全急救知识。员工们有效参与互动,现场气氛热烈,纷纷感悟学到不少新知识。

学企携手合作 共赴美好未来

福建皓大工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,是一家从事水产育苗、养殖、加工、销售等生产型企业。在工厂里,“兴新向农”实践队走进了生产车间参观了成品制作,深度了解了其中最有名的头水紫菜。紫菜的采割,是分次数的,而且采割过的紫菜可以再次生长。头次采割叫头水紫菜。脆嫩口感更好,营养丰富,透光度好。车间生产人员进行无菌化操作,层层筛选,使紫菜保留了大自然最本真的味道,实现了食品安全与美味相结合。



赓续文化基因 厚植文化自信

“兴新向农”实践队走进霞浦博物馆,切身感受霞浦历史文明的熏陶,深入学习霞浦历史文化。实践队了解到“霞浦畲族小说歌”、“霞浦畲族婚俗”等畲族文明。参观了一艘两千年前长10米的独木舟,感受两千年前温麻船屯成熟的造船技艺。两千多年来,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各种宗教观念,构成了和谐稳定的霞浦社会,为霞浦文化遗产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通过此次活动,“兴新向农”实践队员不仅了解到东山村独特的畲族民俗与文化,对“乡村振兴”有了更深刻认识,更是一次利用红色教育基地讲好用好新时代“大思政课”的生动写照。



网站备案:闽ICP备05012398号 Copyright © 2008-2009 WWW.XMOC.CN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技术支持:维网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