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文化
站在“厦门号”帆船塑像前
来源:公共教育学院   作者:陈丛耘   发布时间:2024-04-09 10:46:00   浏览量:   打印本页
字号:


来到学校工作后,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含章池边矗立着的一座白色大理石塑像。一艘名为“厦门号”的帆船正乘风破浪,扬帆远航。雕塑的石碑上记载了2011年“厦门号”帆船由八个厦门人扬帆起航,驾驶着“厦门号”帆船环球航行,在经历316天,23639.83海里艰苦卓绝的航行后,这八名勇士于2012年9月14日胜利返回厦门五缘湾,再一次惊艳了世界,这种奋勇拼搏的航海精神,一直引领着中国航海事业的不断进步,同时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投身航海事业。塑像上还标注了他们的行驶路线:他们沿着地球的地理形状绕行一周。从亚洲到大洋洲,向东横渡太平洋,到达南美洲南部,后穿过大西洋,绕过非洲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,继续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踏上归途。他们穿越了被称为“魔鬼角”的合恩角,也穿越了南纬55度咆哮的西风带。

站在塑像前,我的思绪进入到13年前。为了梦想,当时的船长魏军带领7名船员,从厦门出发,踏上了环球旅行的航程。他们不走运河,坚持要去挑战令古往今来无数航海者望而生畏的合恩角。他们在厦门市委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尤其是各国侨胞的热情支持下,沿着一条中国帆船从未行驶过的航线。他们选择的这条航线虽然充满艰难险阻,帆索在暴风中断裂,船长在颠簸中骨折,气候之恶劣引发了设备故障,签证问题产生巨额罚款……但他们凭借坚不可摧的强大意志力,从严酷的风浪中走了过来,走进了美不胜收的海洋风景,最终顺利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。

站在塑像前,我仿佛听到了八位勇士的心跳,触摸到了八张澎湃激昂的脸庞,眼前呈现出他们一次又一次在惊涛骇浪中搏斗的情景,“升起风帆,你会看到整个世界”,魏军在他的航海日记里这样告诉我们:感觉10个月的风雨狂涛如同一场梦,清晰却也缥缈,我不止一次问自己,地球真的就这样让我转了一圈吗?帕劳翡翠般的大海,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非洲面孔,澳大利亚牧场上遍布的牛羊,新西兰密林一样的桅杆,合恩角的狂涛,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,克鲁格国家公园的羚羊与狮子,马达加斯加丛林中的小孩,马六甲海峡连续不断的巨轮……这些扬帆远航的勇士们在海洋中寻找着、发掘着他们心灵里的未知世界。

站在塑像前,我们似乎又来到了600多年前,郑和率领着他的船队七次下西洋,揭开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的序幕。同时也将海上交通推上高峰,震惊了西洋的航海冒险家,激起了他们东来的欲望,进而使世人认识了海洋,开辟了海上航道,增进了世界经济繁荣及文化交流。但是,“自郑和之后,中国航海家的身影却在远洋上消失了”。虽然100年后,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终于完成了环绕地球的旅行,但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却是永无止境的。世界太大,海洋太浩瀚,太多的风景,太多的风情,太多的人情,太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探索。正是郑和、麦哲伦等航海家的精神鼓舞了大批中国人走向海洋。

站在塑像前,我作为海院人,更感到一份责任的重大,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,14000多公里的岛屿岸线,海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,自然环境资源较为优越。习近平总书记说:纵观历史,大国发展莫不与海洋息息相关,“强于天下者必胜于海,衰于天下者必弱于海”。如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是面向海洋的开放模式,体现出的价值是多元的,包括挑战自我的竞技精神,开放自信的心态与胸襟,以及对不同文化沟通的更高需求。我们更要以先人为榜样,努力学习知识,让新的传奇流光溢彩,迎着海风,敞开情怀,我们的征程通向海洋的未来。

站在塑像前,我不由满怀深情地朗诵起《远航》这首诗:

童年的你,站在海边,

痴望着海面上喷薄的红日,

雀跃不已,

那时大海对你来说是欢欣。

青年的你,站在海边,

聆听着海风肆意地呼啸,

仰天呐喊,

那时大海对你来说是考验。

现在的你,站在海边,

思考着生命的意义,

如获新生,

此刻大海对你来说是生命的召唤。

……远方,有我们的梦想,

海洋,

任凭我们飞翔,

海天交汇处,

风帆是追寻的翅膀。

飞吧,

留一个勇者的背影,

远航,远航!

是啊,从童年的你,到青年的你,作为海院的师生,当我们每天从“厦门号”帆船塑像前走过,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《远航》,会不断用航海精神激励自己,为把祖国早日建设成海洋强国,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和梦想而努力奋斗。


作者简介:

陈丛耘,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教授,福建厦门人,祖籍江苏南通。曾任江苏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、国立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。主要研究领域:社会语言学、文化语言学、汉语语用学、对外汉语教学法。


网站备案:闽ICP备05012398号 Copyright © 2008-2009 WWW.XMOC.CN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技术支持:维网科技